近日有外媒報道,在被“財大氣粗”的中國競爭對手搶走大塊市場份額后,印度智能手機制造商正尋求印度政府的幫助。
以銷量計算排名印度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Intex Technologies的創(chuàng)始人納倫德拉·班薩爾對媒體表示,每個孩子都需要他們的父母扶一把。Micromax首席營銷官沙巴吉特·森甚至認為,印度政府應通過對進口智能手機和零部件征收高額關稅來“縮小印度生態(tài)系統(tǒng)與中國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的差距”。
可以看到,印度廠商“反彈”的背后是去年市場份額上的節(jié)節(jié)敗退,在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shù)據中,2016年最后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已從一年前的14%上升至46%。同一時期內,印度品牌的市場份額從54%滑落至20%。
但從現(xiàn)狀分析來看,來自于中國廠商的競爭不應該成為印度廠商市場失落的理由。
中國廠商進入印度市場要追溯到山寨時期,那時候中國廠商多以白牌和ODM為主,手機的銷售價格也只在30美元到40美元之間。依靠著深圳的配套能力,那時候中國的手機廠商甚至在印度市場上打敗了諾基亞,并且為印度本土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如Micromax,這個曾經的印度本土第一大品牌與深圳就有著不可切斷的關系,從金立到聞泰,再到中興下面的興飛公司,目前的Micromax依然在和中國公司合作生產手機。而印度本土另外一些手機廠商Intex、Lava和Karbonn等基本仍是走中低端品牌路線,并且找中資合作。
可以說,印度時本土手機廠商身上有著“中國制造”的血液,且中國手機廠商已經深度侵入當?shù)刂圃鞓I(yè)。而用Counterpoint分析師尼爾·沙阿的話來說,(向政府求救)事實上是印度品牌正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他預計,中國企業(yè)在印度組成的手機數(shù)量與印度本土品牌組裝生產的手機數(shù)量相當,這意味著任何打壓進口手機的舉措,在打擊到資金更加雄厚的中國競爭對手的同時,都將給印度手機制造企業(yè)帶來同樣沉重的打擊。
而從市場各個價位的競爭來看,也許印度的手機廠商應該學會如何“自己長大”。
過去幾年,依靠著中國的“制造能力”,印度的中低端市場開始被印度本土品牌占據,直到現(xiàn)在,它們聚焦的仍是15000盧比以下的中低端市場。
但另一波來自于中國的品牌廠商如OPPO和VIVO則把目標指向了三星和蘋果,廣告的轟炸和地面的銷售的齊頭并進讓中國品牌迅速在中高端市場崛起。從價位上看,一部分在中端價位猶豫不前的消費者也許會因此選擇OV品牌,但從整體上看,中國廠商份額的崛起集中在中高端檔位,侵占的是三星和蘋果的份額。
至于印度廠商整體份額的回落也許是在消費者面前的“失勢”。一位印度經營金立品牌的經銷商對筆者表示,印度本土廠商應該學習理解消費者需求,而不是從合作伙伴那里獲得市場信息。
當然,在印度本土手機品牌承壓的時候,印度政府并不是沒有對外釋放“壓力”,他們也注意到了印度在手機市場上的巨大消費力以及制造工廠帶來的經濟實惠,早在三年前,印度就對進口的手機產品進行了關稅調整。
具體來看,整機加征大概13.5%關稅,這意味著1千塊錢銷售收入要加135元人民幣稅。于是,當時不少中國的手機廠商開始調整出口方案,選擇到印度建廠,但顯而易見,這并不是出于對于“印度制造”的信賴,而是在某種“審時度勢”后所作出的選擇。當然,長遠來看,實行本地制造還是大勢所趨。
印度政府清楚的認識到,中國手機廠商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上下游體系的完備,雖然相當部分的零件要進口,但是能為這些零部件開發(fā)外殼、主板,搭配電容、設計電路,配套附加外殼,切割玻璃,配套貼膜鋼化膜,乃至組裝到一周出大量成品,中國的速度都比國外任何一個國家快。
相比之下,在制造的核心能力上,印度沒有自己的優(yōu)勢,將產業(yè)逐步轉移,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在增強印度廠商在手機產業(yè)鏈上的話語權。
但,有一個好的競爭對手也許才能實現(xiàn)市場上的真正成功。此時的印度手機廠商也許還未感知過什么是真正的市場競爭,或許他們應該來中國市場看一看。